“碳中和領跑者行動”會客廳—中科院座談會
2023年2月6日,由中國發展網雙碳經濟頻道、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中科中碳新能源技術院、中科碳中和ESG數字研究院聯合舉辦2023年“碳中和領跑者行動”會客廳第五場活動——“《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在中科城市雙碳治理體系的應用”座談會。
與會專家、學者、廈門政府相關領導一起,針對30、60目標愿景的內在邏輯和綠色技術需求以及城市怎樣全面推動雙碳發展和低碳競爭體系構建,做了充分交流,探討城市雙碳競爭力構建思想、框架體系、內生邏輯以及前沿技術。
對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發展特點、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東南亞出口地緣優勢,怎樣讓城市快速、系統、高效的啟動雙碳經濟轉型,發揮城市萬億進出口貿易優勢,給出以構建低碳商貿流、低碳資金流、低碳信息流和低碳物流的綠色四流合一城市雙碳競爭力平臺為近期工作重心的規劃建議。
丁仲禮
丁仲禮院士是中科院學部的“碳中和路線圖”項目牽頭人之一,在學部年會上曾指出,“碳中和”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其過程將會是經濟社會的大轉型,將會是一場涉及廣泛領域的大變革。
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是目前開展雙碳工作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從業者應當充分關注的角度,同時應了解碳中和的基本邏輯,以及系統性碳中和的問題由來,然后通過技術需求清單的方式,系統說明了雙碳生態技術內涵、現狀和發展趨勢,立體結構化闡述了碳中和前沿技術、能源消費端的低碳技術、固碳端的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以及碳排放與碳固定核查評估技術。
丁仲禮院士認為“技術為王”將在此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完成這個大轉型,需要在能源結構、能源消費、人為固碳“三端發力”。在“大轉型”中,行業的協調共進極其重要。需要分行業設計“碳中和”路線圖及有效的激勵/約束制度。國家應盡早建立系統的監測、計算、報告、檢核的標準體系,以期針對我國的碳收支狀況,保證話語權,提出對我國構建碳中和政策體系的啟示。
李建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標委會秘書長、中國發展網雙碳經濟頻道特聘專家、中科碳中和ESG數字研究院院長李建發言闡述:城市是中國雙碳目標愿景實現的主戰場,我們急需一套完整的城市雙碳治理體系建設解決方案,為城市建立系統、全面、高效的雙碳發展促進體系提供方法論和標準體系支撐?!?strong>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對城市建設雙碳轉型服務體系是最好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城市將更系統、準確的依此探索一條碳治理、碳公益、碳宣傳、碳科技、碳教育、碳金融、碳信息全面布局的城市低碳商貿競爭力體系道路。
中科碳中和ESG數字研究院從2020年開始嘗試研發一套城市碳大腦全模型平臺框架,為城市提供全面雙碳數字化理論支撐。碳大腦中樞運行邏輯模型提出以“碳約束下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共存”的“碳魂”概念定義,確立碳魂下的業務場景劃分思路,以及碳慧、人、物質和能力的四項要素。設計了城市碳大腦雙碳數字化形成的智慧目標,劃分了由魂、腦、心、脈、眼的五層碳應用、思想、標準、技術協同架構,以及政、業、惠、美、環、慧六位一體的應用架構組成。
中科城市碳大腦全模型平臺框架圖
本期會客廳中國發展改革報社·中國發展網雙碳經濟頻道特聘專家李建推薦丁仲禮和張濤兩位院士合著的《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
雙碳工作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我們經歷了從雙碳概念原理學習、路線路徑設計、部委省市分別發布雙碳規劃到各個城市、園區、產業先試先行共同努力推進雙碳目標愿景。
我們也充分認識到中國長期面臨著技術矛盾、資源矛盾、環境矛盾,科技生產力高速發展與人的和社會的自然緩慢進化矛盾,也面臨區域利益、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難以調和的基本矛盾。兩位院士合著的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系統的闡述了理論綱領、實踐經驗。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在雙碳領域涉獵廣泛,系統說明碳排放、碳中和理論概念的產生、演化和實踐;立體呈現低碳能源產生、各產業部門的能源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和社會規?;烫?、捕集、利用系統等先進技術集群及經濟價值都有詳實闡述。在雙碳產業服務支撐層面介紹了碳計量、核查、評估等綜合服務技術現狀和發展方向;并概述了當前全球碳中和的進程、各地區目標、政策法規和措施以及經驗案例;是一部碳中和領域系統、全面、準確、前瞻和有深厚理論框架的書籍,面向政府決策、治理者和企業管理者及領域內的科研人員,極具參考價值。
劉錦文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建設工程分會理事長、中科中碳新能源技術院常務副院長劉錦文介紹:中科中碳新能源技術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丁仲禮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共同完成的著作《碳中和邏輯體系與技術需求》,從思想和技術層給出國家、城市、地區、產業雙碳轉型的方法理論、路徑路線和解決方案,填補了城市雙碳轉型的理論空白和綠色金融面向產業技術投資方向。
依托中科城市碳大腦全模型框架體系,中科碳中和ESG數字研究院同時研發了一系列城市、園區、大型企業雙碳轉型基礎理論和標準體系產品:城市雙碳轉型經濟框架原理、城市雙碳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城市六位一體雙碳服務大廳、產業碳大腦、大型組織碳中和管理標準和體系等理論、標準、平臺、工具,并在雙碳服務大廳、產業碳大腦中根據行業及區域特點將技術需求清單進行有機結合,一定能推動雙碳理論體系建設。
商艾華
中國發展網雙碳經濟頻道特聘專家、中科碳中和ESG數字研究院金融首席商艾華博士分享綠色發展投資及碳市場碳金融的觀點。首先分享了國務院新聞辦近期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的理解。白皮書系統總結了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實踐和成效,包括:十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 9.6 億畝,防沙治沙 2.78 億畝,種草改良 6 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 1200 多萬畝??諝赓|量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 87.5%。我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12年的14.5%升到21年25.5%,煤炭消費比重由 68.5% 降到 56%,中國以年均 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 6.6%的經濟增長,單位 GDP 能耗下降 26.4%,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國家之一。21 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超過 8 萬億元,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世界第一。未來將進一步發展產業鏈升級及資源綜合利用。
我們關注到白皮書中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提到的“綠色低碳”,從多維度構建“綠色低碳”能力的角度去落地實踐國家自上而下構建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我認為研究機構及科研院所應積極配合國家各部委探索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同時應重視碳市場碳金融作為雙碳工作的配套技術的重要性,通過不同金融主體的參與能夠為企業降低碳排放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更有利的實現雙碳目標。證監會近期發文通知6家證券公司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截止目前已有8家證券公司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希望借助政府力量聯合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共同推動綠色金融服務綠色技術的應用落地。
發展改革網文化頻道主編杜凱從碳藝術、碳文化三個角度闡述了城市雙碳轉型中綠色可持續發展意識形態文化建設也是任務之一。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馬昕主任從雙碳頻道成立、目標、建設運行思路,探討了碳宣傳是城市綠色消費、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的持續推動力。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總干事石彤認為,近年來風、光、水、儲等新能源技術發展和產業擴張迅速,這種技術迭代和產業發展勢頭在本世紀雙碳目標遠景下,會成為重要、長效的方案。
雙碳經濟頻道第五期推薦專家、學者介紹:
丁仲禮,地質學家、氣候變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際IGBP-PAGES執委會委員,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理事等。研究領域主要為新生代地質與古環境、全球氣候變化、碳排放歷史等。
張濤,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
1989年張濤獲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后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做訪問學者。1990年回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組副組長、組長、室主任、副所長、黨委書記等職務。200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7年至201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2008年獲得中國催化青年獎。200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1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濤主要從事能源化工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航天飛行器姿態控制催化劑;環境催化(NOx和CO脫除);單原子催化;生物質催化轉化。